驭龙前行·TEER中国行 | 北京瓣膜会2025 德晋医疗携DragonFly™驭见TEER中国方案新未来
驭龙前行·TEER中国行 大师精研荟
二尖瓣TEER创新专题研讨
7月5日下午,二尖瓣TEER创新专题研讨“驭龙前行·TEER中国行 大师精研荟”正式拉开帷幕,本次会议特邀德国波恩大学医院Georg Nickenig教授担任主席,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晓敏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宋光远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修建成教授担任主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刘先宝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张俊杰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庄晓东教授担任会议讲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安贵鹏教授及董梅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亮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钱晓东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吴连拼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徐凯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俞飞成教授、天津市胸科医院赵丰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张力教授参与讨论。(注:专家以姓氏首字母排序)
会议伊始,德国波恩大学医院Georg Nickenig教授发布致辞,他表示在中国大约有1000万患者饱受二尖瓣疾病困扰,同样德国也有近100万患者需要接受二尖瓣反流治疗。对于身体条件不允许开胸治疗的二尖瓣反流患者而言,DragonFly™是一种极具优势的治疗选择,该产品已通过了欧盟MDR认证,后续其在欧洲的进一步推广也同样令人期待。他强调中德两国在医疗领域的合作对推动全球医疗创新意义重大。通过东西方协作,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方案,他期待与中国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探索更多医疗创新的可能。
德国心血管领域核心人物、波恩大学医院心内科主任及心脏中心负责人Georg Nickenig教授,其领导的心脏中心是德国最顶尖心血管诊疗机构之一,尤其在二尖瓣介入治疗领域临床实践量领先(约年300台),并积极推动三尖瓣疾病微创治疗发展;他以跨学科研究创新和复杂介入技术突破著称,在瓣膜性心脏病研究方面影响深远,作为主要研究者领导16项重要临床试验,获德国心脏病学会Albert Fraenkel、德国内科学会Theodor Frerichs等重量级奖项,持续引领欧洲心血管领域战略方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刘先宝教授分享了首款中欧 “双认证” 国产TEER器械DragonFly™的循证进展,指出国产医疗器械创新不应局限于模仿,而要汲取经验、挖掘临床需求、深化创新理念;DragonFly™凭借独特的自由角度锁定功能、中央封堵网设计及全刻度化设计,助力标准化操作流程建立,推动TEER疗法安全高效普及,惠及更多患者;刘先宝教授还详细介绍了DragonFly-DMR的三年临床结果和DragonFly-FMR的一年临床结果,强调科学严谨的研究流程与严格的入组标准对临床研究成功的重要性,其在欧洲MDR的获批证明了中国临床研究数据的可靠并获国际认可;此外,DragonFly-T三尖瓣临床研究经团队努力,通过早期探索优化了手术理念与策略,改良大鞘设计提升了手术可操控性,改善了临床结果,目前随机对照研究正稳步推进;DragonFly™的成功展现了中国在 TEER 领域的创新能力,也为国产医疗器械走向国际树立了典范。
南京市第一医院张俊杰教授围绕《自由锁定功能如何解决二尖瓣夹 “非紧即松” 之痛》主题指出,传统二尖瓣夹虽能解决大部分临床问题,但随着 TEER 技术发展,复杂解剖 “悖论” 仍需创新设计攻克;DragonFly™凭借自由角度锁定功能配合柔性中央封堵网,及四种夹子型号适配不同病变类型,实现单一夹子满足多样化临床需求;张教授通过三个病例阐释该创新设计在解决复杂病变中的实际效果,指出TEER术中医生可根据实际解剖情况,从瓣叶张力、跨瓣压差、残余反流等多角度综合评估,选择最适合的锁定角度释放夹子,尤其在FMR患者中减少了术前夹子选择的两难困境,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与安全性;此外,对于脱垂较大的 DMR 患者,其完全关紧夹子能捕获更大范围病变瓣叶,长宽夹型号可实现一枚夹子控制更广泛病变,减少夹子使用数量、提升手术效率,且独特机械锁定设计为长期机械稳定性提供有力支持,有利于患者远期预后。
在讨论环节,来自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钱晓东教授对DragonFly™中央封堵网的设计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该设计能够在夹子未完全关紧的条件下更好地判断残余反流改善的趋势,调整夹子位置的操作对瓣叶损伤较小,操作更加安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吴连拼教授则指出,在二尖瓣TEER术中,几个维度的垂直十分重要,除了夹持前弹道的精准调试,在瓣叶捕获过程中应格外注意前后瓣叶的捕获长度和张力的均衡,以避免释放后夹子不均衡导致的远期效果不佳。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庄晓东教授以《低位入路 “蜓” 智病变,复杂病例 “瓣” 局新生》为题,结合解剖理论与器械操作技巧,向与会专家揭示了 TEER 手术穿刺高度的极限边界,指出合适的房间隔穿刺高度对 TEER 术至关重要,高度不足可能成为手术的 “限速酶” 和 “终止符”,并独创性地提出穿刺高度不等于可操作高度,需结合病变特点、左房空间与系统特性共同精细规划以创造更大操作空间;他结合病例分享了提前打弯、优化骑跨位置、精细腾挪、瓣环水平调整弹道、精细瓣下操作等技巧,还指出 DragonFly™突破大鞘中鞘锁定限制,在借高度的同时能改善 Aorta Hugger,在穿刺点偏前的病例中具有显著临床优势。
讨论嘉宾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董梅教授也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分享。她指出,借高度还可以通过左侧入路获得更高的大鞘初始角度,尤其在急性乳头肌断裂反流的患者中具有重要意义。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张力教授结合前面的讲题发表观点,他认为对于DMR,房间隔高度的选择更加苛刻,对于脱垂较大的病例,可以采用拉链策略,左房操作时能够更好地避开甩动的瓣下组织。对于FMR患者,术中会更关注瓣叶张力,DragonFly™器械的自由角度锁定功能独具优势,未来也需要更多循证证据指导术前选择与术中决策。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心血管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DragonFly™的创新设计与临床实践成果,不仅为二尖瓣反流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解决方案,更为国产医疗器械的国际化发展树立了榜样。未来,随着更多循证证据的积累与临床实践的深入,相信DragonFly™将在全球TEER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Bravo! Case
三尖瓣TEER经典病例分享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少沂教授在大会Bravo!Case环节,以《经导管三尖瓣缘对缘修复术典型病例与经验分享》为题,分享了一例三尖瓣重度反流AFTR TEER病例及三尖瓣修复的宝贵经验,强调三尖瓣已不再是被忽视的心脏瓣膜,三尖瓣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术(T-TEER)正快速发展并逐渐成熟,林少沂教授同时提到DragonFly-T更适应三尖瓣解剖结构,其改进的导引鞘设计结合一键解除隔瓣紧贴功能,显著提升了手术精准性与便捷性,助力手术成功。
DragonFly™作为中国首个且唯一获欧盟MDR及中国NMPA双认证、并同时拥有DMR及FMR临床数据支持的创新原研经导管二尖瓣夹系统,其凭借“自由角度锁定搭配中央封堵网”的创新设计,在有效降低残余反流的同时优化跨瓣压差,告别“非松即紧”的单一选择;其全刻度化操作系统显著提升术者操作的精准性与效率,助力术者从容应对复杂病变。为二、三尖瓣反流患者带来优异的远期临床预后与全面的临床解决方案!心之所向步履不停,德晋医疗将始终以初心为舵,以创新为帆,持续扎根结构性心脏病介入领域,破浪前行,助力中国瓣膜介入领域迈向高质量发展新纪元!